电脑剥线机常见的故障类型、原因及排除方法如下:
线头或线尾剥不开:
切割深度不当:检查设定的切割深度,可能是深度太浅,需调节至合适深度;若无法确定合适深度,可尝试从小到大逐渐增加线径值,直到线头或线尾能剥开,但又不损伤线芯为止。
传输轮间隙问题:进线或出线传输轮间隙过大,导致线束与轮子接触不紧密,无法有效传输。调节进线或出线传输轮的间隙,使其刚好能夹紧线束,但又不会过度挤压导致线芯变形,通常可先夹住一根电线,然后调节间隙旋钮,旋至出线轮处的断线灯灭,再向下旋 2 格数字左右。
剥头设置问题:剥头设置长度大于 2mm,超过了线束可剥开的范围。重新检查并设置剥头长度,使其小于或等于线束可剥开的长度。
进线管问题:进线管有脏物,阻碍了线束的正常进入。清理进线管内的杂物,如碎皮屑等,可以使用吹气工具进行清洁。
退刀设定问题:退刀设定太大。减小退刀设定值,确保刀片在剥开线皮后能及时退回,避免影响下一次剥线。
线皮压伤:
传输轮间隙不当:进线传输轮和出线传输轮之间的间隙过小,对线束挤压过度。调节进线传输轮和出线传输轮之间的间隙,使线束能顺利通过,且不会受到过度挤压,具体间隙大小需根据线束的粗细进行调整,一般以线束能轻松通过且无明显松动为宜。
传输轮问题:传输轮表面不平整或有损坏,导致在传输线束时对线皮造成压伤。联系厂家更换传输轮。
线芯被切坏:
线径值设置问题:线径数值设置过小,刀片切入太深,伤到了线芯。调大线径数值,直到刀片刚切穿线皮但伤不到线芯的位置。
退刀值问题:如果线皮很薄,调到线径后发现无法剥皮,可适当减小退刀值,使刀片在剥开线皮后能更快速地退回,避免对线芯造成拉扯而损坏。
长短不一:
导线本身问题:导线本身粗细不一,导致剥线机在处理不同粗细的导线时,剥出的长度不一致。更换质量均匀的导线。
传输轮问题:滚动轮有脏物,导致进出线传输轮打滑,影响导线的输送长度;或者进线传输轮间隙过大,有时剥不开线头,且线头剥不开的线长度大于设定线长。清理滚动轮上的脏物,如油污、灰尘等;调节进线传输轮的间隙,增加压力,使其能稳定地输送导线,但间隙也不能过大,以免损伤导线。
放线架问题:放线架有卡滞现象,导致输入线出现打滑现象,使实际线长与设定线长不一致。检查放线架的转动部件,如轴承、滑轮等,清理杂物并加润滑油,确保放线架转动灵活;若有部件损坏,及时更换。
机械传动误差:机械传动中本身存在系统误差,导致剥线长度不稳定。对于这种情况,可在设备的参数设置中,根据实际情况,在模式下适当减少或增大 “L” 数值(具体操作方法需参考设备说明书),以补偿机械传动误差,使剥线长度尽量接近设定长度;另外,定期对设备的机械传动部件进行维护保养,如检查皮带的松紧度、齿轮的磨损情况等,及时更换磨损严重的部件,也有助于减小系统误差。
切线时切口倾斜:
线材问题:线材本身太弯,没有正确地进入剥线机的刀口。在剥线前,将线材理直,确保其能笔直地进入刀口;如果线材弯曲程度较大,可考虑使用矫直装置对线材进行预处理。
导管位置问题:导管没有对准刀口中心,导致线材在进入刀口时发生偏移,从而使切口倾斜。调整导管的位置,使导管出口与刀口中心对齐,保证线材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进入刀口进行剥线。
线头和线尾切断或没有切痕:
线径问题:如线头或线尾属于切断的,实际长度与线长设定值相比短了线头加线尾的长度,则是线径太大,切断线头和线尾,需减小线径;如线头或线尾没有切的痕迹,实际长度与线长设定值相等,则是线径太小,没有切到线皮,则增大线径。
显示出现 “err01”:
出线轮间隙过大:电线切几根自动停机,显示 “err01”,通常是出线轮的间隙过大。出线轮先夹住一根电线,调节出线轮间隙旋钮往下旋,旋至出线轮处的断线灯灭,再向下旋 2 格数字。
按运行一次马上停机显示 “err02”:
线截面粗或速度快:线截面相对太粗,速度太快。调节速度变慢再试。
电压不足:电压不足也可能导致该问题,需加独立的稳压电源。
刀头传感器问题:刀头传感器有灰尘或者刀头传感定位铁片变位。清理刀头传感器上的灰尘,或重新对刀头传感定位铁片进行定位。
运行无声出现 “err02”:
保险管断:运行无声且出现 “err02”,可能是保险管断。更换保险管再试,如果又断,需更换其中一块驱动板。